首页

学术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学术信息

从文化展示力到文化生产力 ——东华大学展示学研究中心负责人胡杰明主讲“锦绣中国”


发布时间:2024-11-19


 “展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概念和行为。但是,何为“展示学”?这或许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在展示学的独特视域中,底蕴深厚的海派本土文化又怎样能够得到精彩呈现?1114日,东华大学“双带头人”支部书记、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展示学研究中心负责人胡杰明老师,以“从文化展示力到文化生产力——展示学视域的海派本土文化展示创新策略与实践”为题走上“锦绣中国”讲台,通过对展示学各种 “新奇特” 展示实践的呈现,让大家深切感受到文化所蕴含的磅礴力量。

胡杰明老师结合日常生活现象,指出展示不仅是交流信息、传递思想的手段,还是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文明亮相,展示的场所无所不在,而展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何有效展示就成为“展示学”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主题。在揭示“展示学”概念内涵基础上,她进一步向同学们阐释了围绕地域性文化IP塑造提出的“文化展示力”原创学术概念,指出文化展示力根植于对文化基因的深度发掘,呼唤文化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运用科技和叙事手法将文化的丰富内涵以更加立体、生动的形式进行呈现,为人们提供系统性、在地性和持续性的城市文化峰值体验、文化内容产出和文旅公共服务的能力,通过文化展示力引领、撬动文化生产力的升级迭代。

经过一番理论梳理,胡杰明老师以一位土生土长的浦东人的身份向我们讲述上海本土文化的展示创新策略与实践。她指出“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是上海文化三张闪亮的名片,这三张名片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但并不割裂。从上海的冈身到不同年代形成的捍海塘、海岸线,体现了上海成陆沧海桑田的变化。历史上的移民潮使江南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高地之一,孕育了浦东的盐文化和移民文化,这成为海派文化“开放、多元、包容”的基因所在。上海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有治水的传统,大治河这条人工运河的开挖就是当年农田水利建设的一项大工程。由于西高东低的地势,浦东受到海水倒灌侵蚀明显,这种地理环境又使得浦东多盐碱地,不宜种植粮食却适宜种棉,因此上海纺织业发达,具有丰富的纺织文化,纺织业发达则多纺织工人,与近代纺织工人运动及红色文化密切相关。多元文化需要有机串联,通过诗意和联想来建立链接,这是海派本土文化展示创新的重要策略。

在谈及海派本土文化展示实践案例时,胡杰明老师如数家珍,向同学们介绍了红色文化的“东方春晓浦东游击队”原创话剧、盐文化的《熬波图》新说新绘、水文化的浦东丰桥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和沪上“红旗渠"大治河文化展示馆……通过三维示意图、风格化动态彩绘、热门IP打造、文创产品多元设计方式,借助“艺术+科技”的力量,使得文化展示变得丰富生动、老少咸宜。

在最后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向胡杰明老师提问请教,如有同学关注文化展示具体形式方面,想了解怎样通过创新的手段让文化展示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在涉及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话题时,有同学提问本土文化如何坚守自身独特的文化阵地,想知道从哪些途径、角度去挖掘海派本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独特魅力。从文化展示的形式到本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抵御,再到如何深入了解海派本土文化,胡杰明老师耐心且详尽地给予解答,并赠送自己编写的著作给参与交流的同学。同学们纷纷表示课程内容丰富、收获满满,深刻体会到了展示学的独特魅力以及海派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


(撰写:王明玮;摄影:王子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