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学院新闻

伟大建党精神进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5-01-02

 2024年12月31日,由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主办,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漕泾镇委员会、漕泾镇人民政府、东华大学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思政课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共同承办的“伟大建党精神进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在水一方报告厅召开。本次会议是应金山区漕泾镇党委邀请,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漕泾镇双方在前期达成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理论与实践交流的新举措。会议由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主持,来自金山区的相关领导、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等20多个单位的专家、学生共70余人参会。

金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政府新闻办主任盛建军在开幕式致辞中对与会嘉宾示以感谢,他指出,近年来,金山区紧紧围绕高质量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持续推动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制定了金山区大思政课建设行动计划,建立健全育人长效机制。广大乡村是孕育伟大建党精神的沃土,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漕泾镇党委在建设大思政课实践基地方面的联姻,为进一步深化大思政课体系建设拓宽了视野,带来了资源,注入了活力。开展伟大建党精神进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研讨,必将为伟大建党精神进思政课带来全新的上海方案,金山区将敞开怀抱,探索建立校地联合思政育人的工作机制,建成更多一体化的大思政实践基地。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成员、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生思政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治东教授表示,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资源。本次研讨会是站在大思政课建设的视野下推进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振兴实践的深入交流。近年来,东华大学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着眼主体建设维度形成政府主推、专家主导和学校主动的三位一体建设机制,推动校地资源的有效链接。金山区漕泾镇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乡村振兴实践经验,这是非常宝贵的思政教育资源,相信校地携手共建,定能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一)伟大建党精神进思政课理论研讨

研讨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文汇报》理论评论部主任杨逸淇主持,第二阶段由《上海宣传通讯》编辑部主任吕东卉主持。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建华在发言中指出,伟大建党精神进思政课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总结凝练伟大建党精神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信仰的共同体,不是利益的共同体。依靠信仰的力量赢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经验层面的总结都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此前在精神层面的总结与提炼显得很薄弱。

复旦大学马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德山认为,要在思政课里面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就应当把握四个字,即“真、情、实、意”。他表示,创党先驱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只有深入把握好才能使伟大建党精神真正反映出思政课的质量,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上。我们要关注党史,研究深研究透,为教学提供基础和帮助。

金山区政研会会长、区委党校原副校长郜工农先生探讨了“东华——漕泾”基地探索的四重价值。我们共同探索的伟大建党精神进思政课突出的价值就在于它契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里包含四重价值:一是高举旗帜,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力;二是坚守初心,培育担当精神;三是是强化精神标识,激发创新奋进精神;四是坚定政治品格,祖国至上,人民至上。

中国矿业大学马院院长阎国华教授围绕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做了讨论,他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更是激励广大青年学子持续向前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把伟大建党精神比较全面深入融入到思政课,在实践上应坚持高远的立意、要寻找广泛的契合,用足用好红色资源,让当下的人们触摸到更多鲜活的历史细节,培养历史思维,重视亲近相知。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鹏教授认为对于学生而言,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力量非常重要。首先可以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在历史分析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第二可以通过挖掘百年校史中的百年党史来让学生感悟建党精神;第三可以在纵深对比中让学生去感悟伟大建党精神,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化,深化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与认同,进而激发爱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部(师德与大思政课研究部)副部长俞慧文老师围绕“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增强思政引领力”做了分享,她结合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上海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指出我们要更好地搭建育人机制,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推动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红色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新空间,包括很多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方法,红色资源融入到思政课教育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同步展开,部分专家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参会。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教授指出,我们要深入研究伟大建党精神之“源”, 并从整体上去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的维度去理解和阐释对伟大建党精神及其谱系的具体状态。同时,还要从“精神”本身的角度去分析,任何一种精神其实是一个集合体,它有知有情有义有形,要把这些精神从总体置入到精神成长史当中,在面向未来的趋势中把这个精神谱系的问题往前推进。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教授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教授结合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分中心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作了分享,他强调,好的教学来源于好的科研,有组织的科研要服务于教学,不断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走心的思政课要贯穿大中小学一体化,有效的思政课要运用好“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远新教授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远新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伟大建党精神进高校思政课堂的三个着力点。他主要谈了三个方面,第一是要科学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第二是要把握伟大建党精神进高校思政课堂的价值意蕴,第三是把握伟大建党精神进高校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实践路径包括课堂理论讲授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线上和线下有效相结合、传统内容和创新形式相结合。

图片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丁晓钦教授发言)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丁晓钦教授围绕“如何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分享,他指出首先伟大建党精神肩负着崇高的精神使命。只有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嵌入到改革的各个环节才能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其次伟大建党精神也书写了改革的恢弘史诗。当前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更需要我们拿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在改革途中攻坚克难;第三,伟大建党精神是重要任务,更是精神的引领。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图片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发言)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指出,把伟大建党精神有机的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当中,首先我们是要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行深入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在实践上可以采用多个方面的做法:例如立足校本文化,就地取材;立足区域特色,有机融入;也可以利用红色革命文化进行情景式沉浸式的教学,结合伟大建党精神,告诉学生我们的先烈们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付出。

图片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教授发言)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青年学生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上面临着几个挑战:一是在多元化的时代如何坚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是在西方文化仍然居于强势的地位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三是在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如何健全网络生态治理的长效机制?对此,她认为要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就要将党的创新理论植入学生思想,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同网络上面的不文明现象持续做斗争,构建有利的国际形象和传播体系。

图片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峰教授发言)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峰教授结合“海事”的学校特色,详细介绍了学校在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他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党的创始人出国学习马克思主义密切相关,他们如周恩来、邓小平等人,正是通过乘船的方式前往法国及欧洲留学,将先进的革命理论带回国内。张峰教授进一步强调,将学校历史上的红色故事融入教学和校园文化中,将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图片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魏志强教授发言)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魏志强教授结合本校宣传弘扬延安精神的实践工作作了交流,他指出,通过线下展览、现场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将革命的文艺作品融入思政课实践环节,学生们得以近距离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与伟大建党精神的魅力。这些举措不仅可以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贡献了高校力量。


(二)伟大建党精神进思政课实践教学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伟大建党精神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一行30余人走进了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党群实践基地中草药科普公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实践学习。在水库村中草药乡村导师的热情带领下,学习了艾草、薄荷、紫苏、玫瑰、柚皮等中草药知识。导师耐心地向同学们介绍每一种中草药的特点、功效以及当地如何利用这些中草药实现村美人富的目标。

同学们还走进村里的党建园地。在这里,乡村导师详细介绍了艾草养生锤的制作方法及艾草的药用价值。同学们在乡村导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艾草养生锤,不仅学习了传统中医文化,还在制作过程中放松了身心,体验了创造的乐趣。

学生王子晋表示:“这次实践活动使受我益匪浅。我领略到了这里独特的美丽景色和文化氛围,看到水库村巧妙地将中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意蕴的中药产业和旅游产业,形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独特做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为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学生王明玮表示:“在这次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的现场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有机会聆听中草药的妙用与功效,深切感受到了草药的魅力与大自然的馈赠。古有“神农尝百草”,而在今天,人民群众更加在草药中发挥聪明才智,将中草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发现诸如青蒿素这样的现代医学产品,使得中草药学更加熠熠生辉。”学生姜秋宇表示:“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看到了金山区乡村振兴的成效,他们通过种植中草药的独特优势赋能乡村振兴建设,完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我从中受益良多,也希望未来能够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水库村的工作人员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村史和近年来的发展规划。从过去的贫穷落后到现在的美丽富饶,水库村的发展历程让同学们深受感动。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刘铭秋老师根据水库村发展的节点和未来规划,对相应的国家政策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拓展延伸。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同学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孟秀丽、东南大学纪委副书记赵会泽、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党委书记赵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党委书记曹静、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吕志峰、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党委书记周永丰参与了金山区漕泾镇大思政课实践线路的调研活动。

专家们对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金山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大家一致认为,思政育人的实践应当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同时,专家们还希望东华大学能够继续深化与地方的合作,共同探索更多富有成效的思政育人实践路径。

在2024年的尾声,大会圆满落下帷幕,实践教学别开生面,不仅实现了预期目标,更开启了校地合作的新篇章。东华大学与漕泾镇政府携手,将学术研讨与实地资源紧密结合,这一创新尝试带来了新的获得感。我们将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致力于将思政课堂与社会实践有效链接,不断推动改革创新,在新的起点获得新的成就!